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(附10例分析)
栏目分类:临床医学 发布日期:2009-12-06 浏览次数:次
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(PIH)是一种原因不十分清楚预后良好的疾病,我科收治10例报道如下。
1 临床资料
1.1 一般资料 全组男7,女3,发病年龄22~57岁,平均37.1岁,病程2~30天,病前有感冒发热者2例,急性起病6例,缓慢起病4例。
1.2 临床主要症状与体征 头痛是10例患者突出症状,并与体位有关,直立时加剧,平卧时减轻或消失,头痛位于前额3例,位于枕部5例,全头痛2例,性质为钝痛8例,裂痛2例,恶心呕吐4例,眩晕5例,脑膜刺激征:颈抵抗2例,Kernig征(+)1例,钠差、多汗、耳鸣2例。全组患者眼底正常,血压及脉压正常。
1.3 腰穿及脑脊液检查 侧卧位腰穿初压在1.65~4.13mmHg(1mmHg=0.133kPa)者9例,1例为0,用针筒抽吸,才获得小量呈红色脑脊液,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范围9例,1例红细胞360×106/L,白细胞20×106/L,糖、氯化物正常,蛋白0.5g/L。
1.4 其他检查 脑电图正常,头颅CT正常。
1.5 治疗与转归 ①平卧休息头低足高位;②饮水疗法,多次盐水和淡开水;③静点生理盐水,5%葡萄糖盐水,林格氏液。经治疗后,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,平均住院16.8天。
2 讨 论
PIH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男女无差别,起病可急可缓,头痛轻重不一,头痛位置各人不同。但头痛在直立位、坐位时加剧,平卧时缓解。是特征性表现,应引起同道们警惕。否则易误诊为“神经官能症”、“偏头痛”、“蛛网膜下腔出血”甚至“颅内高压”。本组病例曾误诊神经官能症1例,偏头痛2例,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,颅内高压1例。除头痛外,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多汗,血压波动,直立性心动过缓。在部分病例中可为主要症状之一,不可忽视。
PIH患者脑脊液红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加,有时脑脊液呈血性或橙黄色[1]。本组1例腰穿压力为0,脑脊液呈红色,红细胞数增加,蛋白轻度增高,作者认为有二种可能:①由于颅内低压时,静脉压相对高于颅内压,引起静脉扩张,而产生细胞渗出或出血;②腰穿损伤所致。
PIH的病因不十分清楚,朱超报道11例,3例临床发热感冒[2],韦玉兰报道15例,均有诱发因素,其中感冒发热4例,约占1/4[3]。病毒感染可能使脉络丛功能有暂时障碍,脑脊液分泌减少[4]。本组感冒发热2例(占1/5),提出本征与病毒感染有关或为诱因之一。
PIH的发病机制,认为是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引起脑脊液分泌减少或吸收过多。陈牺光认为[5,6],椎管内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与颅内的蛛网膜下腔不同,因其有弹性或膨胀,是一个可调节的脑脊液仓库。现发现脊神经根袖存在蛛网膜颗粒样结构。因此当脊蛛网膜下腔调节障碍或/和蛛网膜颗粒样结构吸收增强时,将同样引起PIH。
作者认为,有明显体位性头痛或眩晕、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,脑脊液压力<5.16mmHg,应考虑本征可能,但需排除椎管阻塞,阳性小脑扁桃体疝后才能确诊,CT或MRI可帮助鉴别。
本征属良性病程,通常治疗数日至3周病情即可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,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有报道[7],持续性颅内低压可伴出血,引起硬膜下血肿,本组虽无这样的病例,但对此也应引起注意。
作者单位:汪孝岩(317200浙江省台州市第二医院)
参 考 文 献
1,朱宝华.原发性颅内低压2例报道.脑与神经疾病杂志,1997,5(1):53
2,朱超.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.临床神经病学杂志,1995,(8)):237
3,韦玉兰.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.脑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,1994,11(8):371
4,史玉泉,主编.实用神经病学,第2版,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4.108
5,陈牺光.自家血硬膜外填充治疗低颅压.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,1984,17(1):42
6,陈牺光,主编.高血压病脑出血治疗新技术.辽宁科技出版社,1994,P16
7,Sipe JC.Primary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and bilateral isodense hemotoma.Nearology,1981,31:347
相关热词: